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 

5.2 管理村庄

 

在改革以来的乡村组织制度设计中,村庄被定义为自治实体,村级组织是村庄公共事务的管理者。但是,调查发现,制度安排和现实运行大相径庭。1990年代以来,乡镇和村庄呈现反方向的运行逻辑:一方面,村庄内部的自主性资源和自主性组织结构正在生成发展,农民的自治冲动日益强烈;另一方面,乡镇对于村庄的控制性运作并没有相应消解,某些环节比人民公社的行政控制还强劲。可以说,基层政府的运行逻辑和乡村社会的运行逻辑是背离的。这两种运行逻辑冲突的结果是,形式上乡镇对于村庄的控制日益强化,实际上基层政府与村庄社会不断脱节。

 

5.2.1村干部管理

 

虽然村干部的基本身份是村民,但是,乡镇对于他们的激励安排,基本上采取了政府内部的管理办法,或者说是把他们作为政府官员来管理了。本研究调查的20个乡镇,全部对村干部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。所有村级干部的工资标准,都由乡镇政府核定。与前些年相比,目标责任制的工作内容越来越多,而且指标越来越细,激励手段中依靠物质奖励的比重越来越大。

接受调查的乡镇领导人认为,目前还找不出比目标责任制更为有效的办法来管理村干部,但是,目标责任制的效果确实问题很多。有半数乡镇领导人认为目标责任制效果较好或者有一定效果,另外半数认为效果比较差或者是空有其名。总的看,现在乡镇政府对于村庄组织的管理,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中。用乡镇领导人的说法是,“老办法不管用,新办法不会用”。

根据考核办法的严密程度不同,可以分为两类:

第一类,记分式考核。对于村级干部的工作采取量化计分考核,并且有一套比较严格的分数计算办法,依据分数安排奖惩。在全部20个乡镇中,有15个乡镇实行这样的考核办法。考核内容主要是根据上级机关对乡镇的考核目标分解而成,涉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。乡镇根据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打分,确定不同的工作业绩等级,根据等级确定村干部的奖金档次。这些考核也直接影响村干部的基础工资确定。

山西一个镇党委书记介绍:“对于村干部,我们年初下任务指标,年终考核评比,考核结果和他的工资挂钩。村干部的工资是村里来发,但要由乡里定。我们对村干部工资实行结构工资制:一是基础工资,根据人口多少来定,分四档,每档差200元。二是工龄工资,按村干部的任职时间算,1年10块钱,工龄不连续计算,中间不担任村干部的,从头开始。三是职务工资,支书500元,村长300元,会计200元。四是实绩工资,就是把全年的各项工作综合排队打分,包括计生、财税、党建、政法、植树造林、引资金上项目、学校危房改造、修水泥路等等,内容不完全固定,主要是根据当年的工作任务,满分是1000分,1分1块钱。各项工作打分排在全乡前三名的,村干部另外奖励500、400、300;计划生育工作排在后三名的村干部罚300、200、100;社会治安排在后三名的,也罚300、200、100;综合排队在后三名的,分别罚400、300、200。乡里还规定,包村干部与村干部同奖同罚。这种考核评比的办法是从1996年开始的,再往前没这么细。按照上面的规定,年终统一进行结算和兑现,由乡里发给工资单,到村里领工资。”[1]在调查的乡镇中这是比较普遍的做法。

第二类,非记分式考核。非记分式考核更强调重点项目的完成情况。从奖惩来看,通常也不折算为总分数以后才兑现,而是直接根据某项任务的完成情况单独结算。比如说,完成了税费任务就直接给提成或奖励,完不成计划生育就直接算罚款,单项结算,不必先换算成分数,再按照分数算奖罚。这个办法的核心也是物质奖励,但同时乡镇领导人也比较重视非物质因素的激励。

四川一个镇党委书记说:“我对村干部不实行全面的目标责任制考核,主要考核农税完成情况,办法简单明了。干部催收上来的税费给予一定提成返还。收取的税费分两种情况,一是直接收取的现金提成5%-15%,按欠缴的年限长短提取的比例不同,欠缴的时间越长,提成的比例越高;二是以政府的欠账白条或基金会股金条抵双提的,不予返还。他们到村里收税费,每天给村干部补助5元。另外,也有评先进村委、优秀党支部等政治荣誉和相应的奖金。对于不听从乡镇党委和政府指令的村干部,则采取一定的组织措施,党支部书记可以直接撤职,村主任无法撤职务,但可以不理他,开会有事都不找他,或者采取别的办法把他搞下去。”[2]

湖南一个乡镇党委书记介绍:“我们这里对村干部也实行目标考核,实际上是空有其名。他工资本来就很低,你再扣他,良心上也过不去。你给他定了目标,他一看知道完不成,干脆什么都不干了。我现在不搞这一套了。我管理村干部不搞百分制,而是综合运用经济手段、行政手段以及人情关系,用软硬兼施的方式来调动村级干部的积极性。我认为,对村干部来说,激励办法就是提高他们的工资,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加大感情的培养,比如他的子女要去打工、当兵、上大学,就方便他一下,帮他家里联系点好的经营项目,年前年后召集他们来开个会喝个酒,等等。村长要是不听镇里的安排,就把他架空,什么事都不喊你,直接找支书去干,村支书是党委定的,不行我可以换”。[3]

浙江一个镇书记则介绍:“我这里经济非常发达,不少村干部家庭有企业经营项目,资产数百万。我调动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办法,就是让他体会到当干部对于自己发家致富的好处。我告诉他们,不要小看了村书记、村主任这样的角色,它与你们发展企业和副业很有益处。你们参加镇里区里的相关会议,第一能够获得最直接的政策和经济信息,第二能在这个过程中认识熟人,有助于拓宽销售渠道,第三你们也可以凭书记的职位轻易获得贷款、原材料等等”。[4]

由此可见,乡镇对村干部的控制,是通过物质奖励和非物质激励的方式进行的。物质奖励主要表现为工资奖金的多少。乡镇根据一系列考核确定来村干部工资水平,同时根据任务完成的情况给予奖励。非物质激励主要是在物质奖励之外,在人情、信息、资源等方面给村干部特殊照顾,使村干部获取更多利益。而村干部回报乡镇的就是努力工作,努力完成乡镇部署的各种任务。

 

5.2.2村财务掌控

人民公社时期,生产大队有自己的会计和出纳,有比较独立的财务活动。改革以来的头十年,村级组织基本上有自己的独立财务。90年以来,乡镇政府对于村级财务的控制程度不断上升,主要标志就是实行“村账乡管”,取消了村级会计。开始是“单代管”,即乡镇政府只代理会计账目,不直接代管现金,随后发展为比较普遍的“双代管”,账目和现金都被“代管”,村级财务被乡镇政府全面掌控。乡镇这样做的理由,主要是基于村级财务管理的混乱,财务方面漏洞多,引起了村民不满,出现了冲突。在调查的20个乡镇中,有16个实行了村账乡管,另有1个是实行村级财务由乡村两级“分管”,即乡镇只管理村级财务中上级转移支付的部分,其他由村级自己管理。在16个实行村账乡管的乡镇中,有6个是“单代管”,14个是“双代管”。

村账乡管的全面实行主要开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。在调查的20个乡镇中,1个乡镇从1991年开始,5个乡镇从1997年开始,2个乡镇从1998年开始,5个乡镇从2002年开始,2个乡镇从2003年开始,另外2个乡镇表示从税费改革后开始的。农村税费改革以后,村级组织直接从村民上缴获得的收入大大减少,甚至完全没有,许多地方的村干部工资都直接来自转移支付,村级财务基本消亡。

“村账乡管”的重要后果,是直接加强了乡镇政府对于村级组织的控制。在我们调查的村里,村干部可以自主决定并直接支出的资金分别有300元、500元和1000元的限制,超过这个数字的,要有乡镇包村干部、副乡镇长甚至乡镇长签字批准。税费改革以后,这种村财乡管的机制更加严密。在河北的一个村调查时,村主任抱怨说:“村里自己只能决定1000元的支出,但是,打一眼机井就要5000元,就是说,村里无权决定打一眼浇地用的机井。我当村干部将近40年,人民公社时期也没有管得这样紧,现在村一级一点权力也没有”。[5]

山东一个镇的做法是:“我们这里要求是双代管,实际上钱还由村里自己管,镇里是只管帐,由镇农经站负责。镇农经站现有24个在职干部,但真正在站里工作的11个人。全镇分了8个工作片,一个片有一个农经员担任会计。村里的支出要由支书签字、村民主理财小组盖章后拿过来记账,不合理的给退回去,超过标准的不给报”[6]

接受调查的这些乡镇领导人从自己的工作体会出发,总结了村账乡管的利弊。利是:(1)防止村级财务混乱,规范农村财务秩序;(2)减少了村里的干群纠纷;(3)控制村里不合理开支,减少了村组债务,保证了村干部的工资。弊是:(1)村账乡管的起因是担心村里没有能力管理好账务,乱用公款,但是镇里管也照样发生挪用;(2)村级没有独立的财权,影响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,降低办事效率;(3)统一管理要收取费用,增加了村里的负担,也增加了乡镇财务工作量;(4)村里的开支大事小事都要向上级政府请示,不符合村民自治的原则。有3个乡镇领导人明确提出,村级财务管理应该依靠制度监督,而不是依靠乡镇政府。

5.2.3管片和包村

 

乡镇安排某个政府干部负责联系协助一个村的工作,通常称为“干部包村”;乡镇安排专人甚至成立专门机构统一协调管理几个村的工作,通常称为“管片” 或“管理区”。这是人民公社时期就广泛运用的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形式。现在,这种管理方式依然保留,工作力度依然很大。

一、管片制度

近些年来,管片制度更加正式化,有的乡镇党委和村支部之间直接成立党总支,另设行政方面的片长,直接领导村的工作。在调查的20个乡镇中,明确设立管理区或管理片组织机构的有6个乡镇;虽然没有明确设立机构,但为了方便管理也划了片的有7个乡镇。通常,管理区或管片主要负责人是由乡镇副职领导担任,有些比较好的村支书安排成当副片长。

大部分乡镇的管片不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管理层次,设立这些管理区或管理片主要是为了工作方便,起衔接和挂钩作用,主要任务是按照乡镇党委的部署,落实督促完成各项工作。小量乡镇的管片则相当于一个独立机构,对于村级组织有非常实在的管理权力,如同在乡镇和村庄之间生成了一级正式管理组织。在调查的乡镇中,有3个乡镇的片长有实在的村务管理权力,如考核村干部、选拔村级班子、决定村干部的工资、审批村级财务、推荐村组干部等。有的管片自己有办公楼,配备了车辆,有一套工作班子。从调查看,管片制度的强化与乡镇撤并有内在联系。不少乡镇领导反映,随着大规模乡镇合并展开,乡镇管理幅度增大,同时干部不好安排,所以要增设管片。值得注意的是,随着乡镇撤并的发展,管片可能成为新的机构生长点和干部扩张渠道。

二、包村制度

比起管片制度来,包村制度是一项更加普遍的制度,调查的所有乡镇都实行这个制度。包村干部是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之间一种固定的联系渠道。乡镇政府对于村级组织的考核,同时也是对包村干部的考核。包村干部全面介入村级组织的运作。村庄的所有事务,特别是乡镇部署给村级的工作任务,都有包村干部督促协同村级干部落实。当村庄有某些不稳定因素或者重大事件发生时,包村干部要全力投入解决。比如收取税费、组织村级班子的换届选举、处理农民上访等,包村干部都要在一线。有的村庄因为种种原因两委班子瘫痪,包村干部甚至直接要出任村主要干部。进入新新世纪以来的这几年,村级组织面临的问题增多,特别是党支部与村委会的矛盾较多,不少村级班子不能正常运行,乡镇政府人员直接出任村支部书记的现象明显增多。

从包村干部与村庄关系的紧密程度来看,包村干部可以分两种,一种是基本上生活在村里的驻村干部,一种是偶尔到村庄里来的不驻村干部,绝大多数包村干部是不驻村干部。一般来说,在两种情况下干部会住在村里。一种是村庄出现了某种危机,随时可能爆发更大的问题,这个时候上级会安排干部驻村;一种是很好的村庄,上级需要进一步把这个村庄培育成更成功的典型,或者是要迎接高层领导的视察检查,或者要在限定是内总结出经验,这个时候会派干部驻到到村里。

上世纪旧九十年代后期以来,干部包村方法更加流行,而且不少是住在村里。这些包村干部主要不是来自乡镇和县里,而是来自地市机构甚至省级机关。有的省市已经作为重要经验推广,不断地大规模地下派,有的一次派出上千上万名机构干部包村驻点。从政府系统自身的总结来看,这个办法很成功。但是,调查接触的乡镇领导人普遍不认同。他们认为,这些来自上层机关的干部下到乡村,除了少量有钱有权的部门带来一定的项目或资金以外,大多数可以说百无一用,既帮不了农民的忙,也帮不了乡镇政府的忙,相反,基层干部还得小心翼翼地照顾伺候,总结的时候还得向上汇报说这些干部解决了很多农村问题,工作很有成效。有的乡镇领导人不客气地说:“如果上边有钱有项目,可以直接给我们,派下这么多老爷来净是填乱。”

 

5.2.4村干部表现

    

乡镇政府一直在寻求对于村级组织的有效控制,这些措施不断强化。但是,大多数接受访谈的乡镇领导人感叹,村级干部越来越不得力,越来越难以驾驭。在调查的20个乡镇中,8个乡镇反映近几年来村干部积极性下降;5个乡镇反映村干部工作积极性有所提高,4个乡镇表示没有多大变化;还有3个乡镇反映村干部在落实对自己对村民有利的事上有积极性,其他事情则没有积极性。

接受调查的乡镇领导人列举了村干部工作积极性提高的主要原因:3个乡镇提到因为工资有所增加;2个乡镇提到因为认为当干部有利益;1个提到改革精简增加了竞争压力;1个提到是乡镇管理方法改善。

接受调查的乡镇领导人也列举了村干部积极性下降的主要原因:6个乡镇提到村干部报酬低,工资没保障;4个乡镇提到工作任务难落实,村里纠纷难调解;2个乡镇提到部分乡镇领导的腐败败坏了党委政府的形象,村干部对乡镇党委政府失去信心;2个乡镇提到村干部没有提拔机会。提到的其他原因还有;村集体没钱为大家办事;担心若过于服从乡镇政府会被村民选下去;乡镇领导调换得过勤,村级班子也跟着不断调整,导致人心不定;农村宗族势力大,家里拳头不多、经济不富裕的不敢当村干部。

接受调查的乡镇领导人谈到,乡镇政府在领导村干部开展工作方面,好做的工作是那些和农民生产生活密切联系、对村干部或本村群众有益的事,比如修路、办电、盖学校,还有给物资、给补助。不好做的工作主要是税费征收和计划生育,还有就是虚事、空事、群众不喜欢的事。一般来讲,乡里感觉到难做的工作,就是村里难做的工作。有的乡镇领导说,“现在象计划生育、收税费等得罪人的事越来越难落实,村干部口头上答应好,会上表态也好,但是不肯落实,就连开个民主生活会、支部会都不积极。”[7]

这些乡镇政府领导人感到,村级组织和乡镇政府越来越“不合作”,村级组织越来越不管用,越来越缺乏完成政府任务的独立能力。因此,有的乡镇书记感叹:“村级是越来越不象一级组织了,他们自己好像干不成什么事情,非得乡镇干部亲自推动,在许多情况下,村干部的作用也就是为乡镇政府通风报信、带路认门”。[8]从调查看,可以说村级组织正陷入一种行政色彩强化、实际功能弱化的尴尬境地。有的乡镇领导人甚至戏称村级组织已经成为“维持会”。

乡镇的管片和包村制度都是为了加强对村庄的控制。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,管片制度是乡镇撤并的衍生物,在乡镇和村之间起衔接作用,并对村庄也实施一定程度的管理控制。另外,管片还起到安排干部的作用,所以管片制度是得到大部分乡镇领导认可的。包村制度根据下派干部的层级不同,乡镇领导的态度也截然相反。包村干部如果是乡镇派出的,其作用与管片长相类似,就会得到乡镇领导的支持;而如果是地市甚至省级下派的,乡镇领导认为他们不了解基层情况,对乡镇和农民的帮助很小,由于是上级派来的,也无法对他们进行指挥,有时候还被视为间谍,所以乡镇领导对于这类包村干部持抵制态度。



68参见访谈资料:2-03。

69参见访谈资料:2-01。

70参见访谈资料:2-01。

71参见访谈资料:2-14。

72参见访谈资料:2-17、2-18。

73参见访谈资料:2-05。

74参见访谈资料:2-16。

75参见访谈资料:2-08。

话题:



0

推荐

赵树凯

赵树凯

15篇文章 11年前更新

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。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发展、地方治理和基层民主等。

文章
  • 文章归档
2012年 15篇